先引用一篇文章:
文 / 吴晓波
我这辈子只坐过一次免费的出租车,在北京,从西山饭店到中央台的梅地亚,开了一个多小时,司机是80后小张。
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列席中南海常委会,没有他们不知道的国家大事,所以一上车,小张先向我通报了打老虎的近况以及即将被打的大老虎名单,听得我一愣一愣的。接着,我问他:“您这辆车是您自己的还是公司的?”
“是我爸传给我的,他开了三十年,刚退了。”
“你们家就你一儿子?”
“就我一儿子,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,司机的儿子会开车呗。”
“早十几二十年北京的哥可赚钱了。”我说这话不是敷衍小张,1984年,当时发行量过百万的《中国青年报》做过一份读者调查,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前三名依次是:出租车司机、个体户、厨师,而最后的三名分别是科学家、医生、教师。
“还可以吧。十多年前买了一套房,2010年又挣了一套,一套两老住,一套留给了我,还有这车。”
“那你现在一个月可挣多少?”
“好的月份5、6千呗,差的时候……”下面是五分钟生动活泼的骂娘时间,然后小张问我,“听订车的那姑娘说,你是经济专家,现在有什么好的、来钱多的工作吗?”
“现在做手机游戏UI的收入挺高,你要不去试试?”我先逗他玩,然后闲着也是闲着,就问了一些干货:“你们家那两套房子,有按揭吗?”
“我们家那是既无外债也无内债,第一套房是全款,赚了这些年,第二套又是全款,咱不欠银行的。”声音陡然响亮起来。
“那你们家有多少存款?”
“靠,有神马存款。都填在房子和车子里了。我每月赚这点,得养活两老和我自己,每月光光,就一屌丝。”声音回到骂娘频道。
听到这里,我知道为什么小张的爸爸是老屌丝,开了一辈子的车,到小张这辈又成了小屌丝。接下来的几十分钟里,我跟他拉拉杂杂讲了一堆话,总结如下:
从家庭财务的角度说,屌丝的标配与他从事的职业其实没有关系,而在于两个指标:第一,屌丝只有职务性收入,甚少财产性收入;第二,屌丝的银行负债率为零。
譬如他爹,开了三十年的车,所有的钱都是油门踩出来的,赚到的钱,要么定存银行,要么买了房,房子是自住,不产生租金收入。几十年下来,钱貌似多了,但通货膨胀更厉害,因为没有利用任何的杠杆,所以,老张的实际财富积累被泡沫吃掉了一大半。
如果换一种理财方式:十多年前老张用按揭的方式购房,出两成首付,可以买两到三套同等面积的房子,这一部分的增值就不得了,一套自己住,另外的出租,几年下来,钱就套出来了。接下来,或再去买房,或投资一些理财产品,钱滚钱,老张家的财产性收入就会逐渐增加。还有一种办法,就是全款购房,再把房子抵押给银行,套出六成的钱,再去投资,钱也能滚起来。
像中国这样的国家,经济处于长期的增长通道,而增长的很大动力来自于重型化投资,其必然呈现的景象是:财富的增长与货币的泡沫化为并生性现象。所以,如何利用货币的杠杆效应,放大自己的财富,是为个人财富增长的第一要义。对于一位有可持续收入的人来说,无论他是开出租还是在摩天大楼里当白领,咬着牙维持一定的家庭负债是必须的,在我看来,50%
到 70%
的负债率是安全的。“既无外债也无内债”,是一种“家庭犯罪”。你看古人造这个“债”字,便是“一个人的责任”,在商业社会中,一个敢于负债的人,其实是一个敢于对未来负责的人。
当货币的杠杆效应被激活之后,一个人的财产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就会逐渐提高,而这一比例正是告别屌丝、从工薪阶层向中产阶层递进的台阶。如果一个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与职务性收入各占一半之时,财务自由的曙光便可能出现了,而当前者占到绝大比例之后,你就会摆脱对职业的依赖,越来越自信,开始考虑如何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。
我所描述的这一景象,出现在所有的欧美西方国家,出现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,也将出现在未来的中国。对于像小张这样的80后来说,也许他不适合、也不懂得如何创业,可是,他仍然能够一边开着出租车,一边让自己挤入中产阶层。
车子到梅地亚,小张一定不肯收我的车钱,北京人就是实诚。今天你读到这篇专栏,如果觉得有点用,得感谢80后小张。
现在,根据我提供的这套公式,你可以算算自己的“屌丝值”:
- 重度屌丝:没有财产性收入、银行贷款为零。
- 中度屌丝:财产性收入︰职务性收入低于1:5,银行负债︰个人资产低于1:5
- 轻度屌丝:财产性收入︰职务性收入低于2:5,银行负债︰个人资产低于2:5
在文章里,主人公小张因为父辈的积蓄,有房无贷。更要命的是,小张“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”,因为“不欠银行的”,说话的声音还“陡然响亮起来”。面对这种微妙的气氛,吴晓波老师从家庭财务的角度,讲授了一堂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。
然后引出文眼:屌丝的标配与他从事的职业其实没有关系,而在于两个指标。第一,屌丝只有职务性收入,甚少财产性收入;第二,屌丝的银行负债率为零。
除上述文眼外,主要思想原文摘录:对于一位有可持续收入的人来说,无论他是开出租还是在摩天大楼里当白领,咬着牙维持一定的家庭负债是必须的,在我看来,50%到70%的负债率是安全的。“既无外债也无内债”,是一种“家庭犯罪”。你看古人造这个“债”字,便是“一个人的责任”,在商业社会中,一个敢于负债的人,其实是一个敢于对未来负责的人。
说完这些,吴老师抛出一颗蜜糖:“如果一个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与职务性收入各占一半之时,财务自由的曙光便可能出现了,而当前者占到绝大比例之后,你就会摆脱对职业的依赖,越来越自信,开始考虑如何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。”
这年头谈财务自由,就像80年代谈诗和远方,有太多男女就像你就像我,眼中都射出葫芦娃的精光。
我理解,吴老师的本意是鼓励大家树立理财观念和习惯。但在天朝,纯理论学习未必就有正能量加持。何况算法本身有问题。举个栗子,一个普通中产家庭,夫妻双方年收入30-40万,因为结婚购房买车花掉两家几乎所有积蓄,背了一身房贷。按吴老师的说法,这算是持续稳定收入且有负债了。这时候,假如家里有人生了场大病……
告别职务性收入,靠财产性收入养活自己,翻译一下,就是不用整天看老板脸色给同事点赞,心情像风一样自由啊,谁不想有这一天。但步子迈得太大,容易扯着蛋。更何况,屌丝不屌丝,修行在个人。有的人世界杯豪赌数百万,家财散尽上天台,说穿了还是屌丝。有的人,花200块钱买张电脑桌,啊,是吧。
什么事往钱里说,难免就窄。屌丝说到底还是心态。
我有一个熟人,在美国公司上班,开德系豪车,吃日本怀石料理,唯独轮到买单,开始展示中国特色。先示意买单,再果断尿遁,回来装作无事说一句“啊呀你们怎么买掉了说好我买的呀”。若不是所有人果断撤,向服务员说明“找那个上厕所的人买单”这种行为太屌丝,真想尝试一下。
我所理解的屌丝与否,其实取决于人的格局。
初高中的时候养成基本的性格和爱好;在大学里奠定三观、磨砺涵养;工作之后,仔细认清现实,找到底线之上的进取空间;30岁之前,规划好人生的大方向;30岁之后,心怀家庭和朋友,尽力改善彼此的生活。不必有过人的成功,但一天有一天的进益,离长期的目标逐日迈进。到晚境,纵然诸多无奈,仍能平和地说一句: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。
有这样的历程,即便终生无缘大富大贵,也算不得屌丝。不然,像《中国合伙人》那样,要靠冠名美帝的实验室甚至纳斯达克上市来一吐胸中恶气,仍旧是穷得只剩下钱。
人只要找对方向,不避险阻,有持续的努力,钱总是越挣越多的。对物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,永远希望抄近道的人,才会感慨钱不够花、人生辛苦。
吴晓波老师有一点说得对,人生不怕负债,尤其在年轻的时候。但债不仅是金钱上,也包括承诺和背负。敢于向世界宣示,再用尽全力去实现,不就是年轻人的专利么。当然,孽债不算。
别哭穷啦。屌丝和钱真的关系不大,快点振奋精神,醒醒该去搬砖了。
欢迎转载,请注明来自白菜卖故事>>本文地址:http://www.bcmgs.com/niggaz-niggaz-what-kind-of-people-are-the-essence-of-silk
0 还没人赞过...